近日,企查查数据研究院发布《粮食安全:我国主要粮食相关企业发展数据报告(2021)》。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新增农作物相关企业90.34万家,同比增长189.59%,是十年前的20倍。资本往往逐利而往,粮食行业一夜之间备受追捧。对于纷纷进场的企业来说,盈利潜力有多大?
01
粮食行情上涨催动企业入场
2021年仍是农产品大年,很多品种上涨惊人!国际农产品小麦和玉米年上涨幅度均超过20%,豆油棕榈油上涨超过30%,加拿大油菜籽期货上涨最猛,达到86%。国内农产品涨幅相对温和,小麦上涨幅度较大,豆油菜油棕榈连续第三年上涨。

粮食价格上涨、企业利润增加是粮食相关企业大量增加的主要因素。据企查查数据显示,我国现存农作物相关企业208.70万家,近十年来注册量不断增长,特别是2021年,我国新增农作物相关企业90.34万家,同比增长189.59%,是十年前的20倍。具体来看,2021年新增农作物相关企业多为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农作物家庭农场、农作物育种相关企业。

从注册资本来看,企查查数据显示,2021年注册资本在100万以内的农作物相关企业有75.87万家(包含个体户),占比84%。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特别是要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经营主体,鼓励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壮大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将先进适用的品种、投入品、技术、装备导入小农户。这75.87万个体户及注册资本小于100万的小微企业值得关注。

02
黑龙江水稻、玉米、大豆相关企业数均为全国第一
企查查数据显示,我国现存小麦种植相关企业19.57万家,其中河北省有5.52万家小麦种植相关企业,排名第一。安徽、山东分别有4.09万家、3.12万家,排名前三。2020年,我国小麦种植面积为2338万公顷,比上年减少35万公顷,约占粮食种植总面积的20%。

我国现存水稻种植相关企业27.06万家。黑龙江省有4.96万家水稻种植相关企业,排名第一。湖南省、安徽省分别有4.80万家、3.55万家,排名前三。2020年在我国种植的粮食作物中,水稻种植面积为3008万公顷,比上年增加38万公顷,约占粮食种植总面积的25.70%。

企查查数据显示,我国现存玉米种植相关企业30.74万家。黑龙江有玉米种植相关企业7.35万家,排名第一。河北、山东分别有5.08万家、2.94万家,排名前三。其次是安徽、吉林、河南等省份。2020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为4126万公顷,比上年减少2万公顷,约占粮食种植总面积的35.30%。

企查查数据显示,我国现存大豆种植相关企业10.40万家。黑龙江以4.29万家大豆种植相关企业排名第一。安徽、河北分别有1.83万家、1.07万家大豆种植相关企业,排名前三。黑龙江是全国重要的水稻、玉米,以及大豆生产基地。大豆种植集中分布在我国的东北黑龙江,黑龙江大豆产量就占到了国产大豆总量的36%。

03
粮食行业发展前景如何?大量进驻企业能否持续盈利?
粮食企业大量增长虽然有利于提升竞争,但这一趋势并不可持续,面对激烈的竞争,一些同质竞争企业过量进入,难以盈利的同时还可能出现亏损情况。并且粮价上涨空间有限,市场行情不会一路“高歌猛进”,统计显示,我国粮食十八连丰,人均占有量达470公斤以上,粮食库存充裕,这一切都决定了我国粮价总体平稳的基本面。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贸易系主任李春顶表示,随着粮食种业创新、生产科技的提升、产业化的发展以及有效种植耕地的增长,粮食将在2022年继续增产,2022年国内粮食市场将维持供需平衡的格局,粮食供给稳步增长,对外需的依赖程度或将呈现略有下降的态势。
为确保粮食安全、提高粮食生产积极性,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业生产的政策,这也是近几年粮食相关企业增多的因素之一。近来中央层面的几个高规格会议,多次强调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性问题。
习总书记反复强调越是有粮食吃,越要想到没粮食的时候。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决不能在吃饭这一基本生存问题上让别人卡住我们的脖子。
要有合理布局,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要保面积、保产量。耕地保护要求要非常明确,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要实打实地调整结构,扩种大豆和油料,见到可考核的成效。要真正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确保猪肉、蔬菜等农副产品供给安全。
程国强:粮食安全要着眼国家战略 牢牢把住主动权
始终牢牢端稳自己的饭碗、牢牢把住粮食安全的主动权,才能为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专题研究“三农”工作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要求,“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
粮食安全是事关人类生存的根本性问题。要着眼国家战略需要,把粮食安全这根弦绷得更紧,把重农抓粮责任压得更实,把粮食稳产保供根基筑得更牢,把农业基本盘夯得更稳。无论外部环境多么复杂、风险挑战多么严峻,都始终牢牢端稳自己的饭碗、牢牢把住粮食安全的主动权,才能为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
2021年,农业生产保持稳中有进,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和拓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成绩来之不易。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取得的显著成效,对于开新局、应变局、稳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要看到,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粮食需求仍将持续增长,资源环境约束越来越紧,粮食增面积、提产量的难度越来越大,粮食稳产保供依然存在短板弱项和挑战压力。与此同时,世纪疫情与国际市场波动对利用国外农业资源、保障粮食供应链稳定也带来风险和挑战。这就需要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时刻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提高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注重下好粮食稳产保供的先手棋、打好粮食安全风险防控的主动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证粮食安全,大家都有责任,党政同责要真正见效。”落实这一重要指示,需要层层压实责任,强化地方党委政府重农抓粮的责任意识,健全完善粮食安全责任制及其监督考核机制,切实把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落到实处、取得成效,使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共同扛稳粮食安全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耕地保护要求要非常明确,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这就要求固本强基、筑牢粮食产能根基,压实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目标责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保障好粮食安全最根本的生产能力。
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底线,需要系统谋划、扎实推进。这要求我们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快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全面打赢种业翻身仗;创新政策机制,激活粮食生产新动能,不断提升价格、补贴、保险等措施的政策效能,建立种粮农民合理收益保障机制,更加有效地提高农民种粮务农积极性;提升调控能力,健全粮食应急保障,优化储备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持续增强粮食供应链的稳定性、安全性、抗逆性和协同性,建立健全高效安全可控的粮食应急供应保障体系。
粮食稳,天下安。坚持走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底线,才能始终解决好14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牢牢端稳中国饭碗,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筑牢基础。
资料来源:企查查数据研究院,中华粮网,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