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预计全年收购粮食近8000亿斤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司司长秦玉云27日表示,今年夏粮收购圆满结束,秋粮收购进展顺利。按日历年度,预计全年收购近8000亿斤,中国粮食市场供应有充分保障。
当天,中国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召开新闻通气会,秦玉云在会上说,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粮食市场形势,国内粮食市场始终保持供应充足、运行平稳的良好态势。
他继续指出,今年夏粮收购圆满结束,秋粮收购进展顺利。截至12月20日,主产区累计收购秋粮1761亿斤;其中,中晚稻946亿斤、玉米788亿斤。按日历年度,预计全年收购近8000亿斤,与常年水平相当。
在强化粮食收储调控、保障市场平稳运行方面,秦玉云表示,今年通过国家粮食交易平台累计销售成交政策性粮食3500万吨左右;同时,充分发挥储备轮换吞吐调节作用,有效满足了市场消费需求。
秦玉云说,总体看,中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库存处于较高水平,市场调控体系逐步完善,在保供稳价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中国粮食市场供应有充分保障。
据悉,今年5月,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印发关于推进粮食产后节粮减损工作的实施意见,及时回应《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专题调研组关于珍惜粮食、反对浪费情况的调研报告》提出的工作建议,建立粮食和储备局节粮减损工作协调机制。11月,印发“优质粮食工程”粮食节约减损健康消费提升行动方案,推进节粮减损工作。
据介绍,今年以来,我国多措并举着力推进粮食全链条减损。目前,我国已建成5400多个粮食产后服务中心,覆盖全国1000多个产粮大县,为种粮农民提供清理、干燥、收储、加工、销售等服务,粮食干燥能力每天达到111万吨,及时为农民提供烘干服务,促进粮食质量提档升级,部分地区还为农户配置了科学储粮仓。2021年,印发《粮食产后服务中心运营指南》,指导粮食产后服务中心高效运营。
国际粮价创十年新高 中国粮价会怎么走?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布的2021年11月国际食品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7.3%,创十年最高纪录。在此背景下,中国粮食价格会否受到波及?2022年中国粮食价格会怎么走?
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粮食产量连续第七年超过1.3万亿斤,达到1.3657万亿斤新高。同时,中国粮食储备充足,据官方数据,当前,中国粮食库存总量充足,处于历史高位。以小麦为例,在连年丰收的形势下,库存持续增加,目前可满足中国人1年半的消费需求。
不过,在国际粮价上涨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带动下,中国粮价也出现了波动上涨的趋势,尤其是玉米价格上涨明显。据农业农村部统计,2021年1-6月,玉米产区批发均价比2020年上半年均价上涨44%,稻谷、小麦均价同比涨幅在10%以下。
分析预测,未来国际粮价将在高位运行。联合国粮农组织高级经济学家阿巴斯安认为,短期内国际食品价格可能不会下跌。荷兰合作银行也在报告中指出,在2022年,通胀现象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不会是暂时的,供应链断裂、极端天气、化肥价格上涨三大问题不会在明年有明显缓解。
在新冠肺炎疫情、贸易保护主义等影响下,国际粮食供应链持续受到冲击,国际粮食格局深刻改变,中国粮食进口的稳定性面临挑战。国际粮食价格是否会进一步传导至中国、影响2022年中国粮价?
从口粮来看,专家普遍认为,2022年中国的小麦、大米价格仍将以稳定为主。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姜文来向中新社记者表示,从供给的角度来看,中国粮食连年丰收,中国始终将“口粮绝对安全”视为底线。面对复杂的国际粮食格局,中国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粮食安全的重视“再加码”,强调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2022年中国总体粮食供给货源根基较稳,预期向好。从需求的角度看,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粮食需求虽然将持续增长,但整体上粮食需求量相对稳定,2022年不会有很大的增长量,整体粮食仍然处于紧平衡状态。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中国口粮价格稳定运行的基础比较好,“目前稻谷生产相对过剩,价格不具备上涨条件;前期小麦价格经过一轮上涨,目前在高位运行,但随着中国官方对夏粮生产高度重视,夏粮丰收或有可能带动小麦价格回落”。
由于此前玉米价格涨势较大,且中国玉米进口量持续增长,玉米价格走势备受关注。
李国祥表示,目前中国玉米价格已在高位波动,但未来继续上涨的可能性不大。主要是由于国际玉米价格上涨带动了玉米增产,国际玉米价格已经趋于稳定,国内玉米也在持续增产,此外,随着全球大米产能过剩,过剩的大米有可能会进入饲料行业,在替代作用下,玉米等饲料粮价格也会有所下降。
2021年受玉米价格高涨因素影响,农户种植热情高涨,种植面积较上年有所增长。据有关机构测算,2021年中国玉米种植面积达4332万公顷,同比增长206万公顷,增长近5%。
中国的大豆和油料作物比较依赖进口,其中大豆对进口的依赖度超过80%,大豆和油料价格又将如何发展?
李国祥表示,国际上价格上涨明显的主要是小麦和油,小麦中国完全可以自给,大豆和油料还会继续进口,但预计2022年中国将增加大豆和油料产量,降低对进口的依赖。
面对日趋复杂的外部环境,近日,中国高层在布局粮食安全时提出,要“扩种大豆和油料”,被外界视作中国提高粮食安全抗外部风险能力的措施。
姜文来表示,2022年,中国粮食主产区受到干旱洪涝灾害影响的风险依然存在,加之地租、农药、化肥、种子、人工等生产成本持续增加,这两方面因素将有可能推高粮价。官方需要关注农业生产资料走势,做好对极端灾害天气的防备。
对于国际粮价的传导效应,李国祥表示,要谨防借国际粮价上涨恶意炒作,粮食贸易商应注意辨别错误的价格信号,以免对市场行情产生错误判断而惜售、增储。“中国的粮食需求比较稳定,明年国内整体供给也会只多不少,对进口的依赖度也将有所下降。建议贸易商不要到国际上抢购粮食,以免造成损失。”
来源:中国新闻网
日媒指责中国储备粮食:可供全国人民吃一年半,想干什么
2021年12月下旬,日本媒体日经中文网刊登出一则报道称,根据美国农业部的统计数据,中国的粮食库存占到了全球的百分之五十以上。
当然,日本报道中国的粮食库存,肯定不是为了“夸”中国,而是在文章中找各个角度给中国“挑刺”。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这篇文章给出的两个观点:“中国囤积粮食导致全球粮价走高和饥饿问题”,以及“中国国内谷物生产跟不上需求”,完全就是自相矛盾的。毕竟,如果中国真的是因为需求缺口大购买粮食,那么这样的做法就根本谈不上“囤积”,只是一个国家维护自身粮食安全的必要举措;如果中国真的是在“囤粮”,甚至囤了过剩的粮,乃至影响到了世界粮食价格,那炒作“中国粮食有缺口”又成了无稽之谈。
日媒说了什么?
日经新闻网的这篇文章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半部分聚焦中国储备的粮食规模。文章引用美国农业部的数据,称中国储存的玉米占到了全球库存当中的近七成,大米占到六成,小麦则占到了五成。最近5年当中,中国的肉、蛋、奶、水果等食品的进口额也增加了2倍到5倍不等。文章引用了一名日本专家的说法,称中国“大量储备粮食”导致现在的全球粮价比去年同期高出了大约30个百分点。
文章的后半部分则话锋一转,称中国这两年增加谷物等食品进口,是因为中国国内的产出无法满足自身的需求。还有日本学者出来唱衰中国农业。
自相矛盾的日本
不得不说,日本在这篇报道当中“黑”中国黑得太贪心了,导致文章中的观点存在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比如前半部分中,报道中自己引用了数据,说明中国增加粮食进口规模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渐进式过程的,在5到10年当中一直在稳步增长。中国10年来符合经济规律的粮食进口量增长,却要给1年之内的全球粮价增幅“背锅”,这种说法,毫无疑问是不合理的。
此外,如果中国农业真的像日本专家说的那样“生产效率不高”“产量难以增长”,那么中国增大进口粮食的规模,难道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吗?
而如果中国真的是“囤积了大量粮食”,甚至影响到了全球粮价,那么这个说法,无疑又和这篇文章中唱衰中国农业的观点冲突了。
日本想干什么?
日本炒作粮食问题,主要还是想甩锅,顺便炒作台海局势。11月,日本罕见地由“通缩”变为了“通胀”,CPI指出创下了历史新高。最近,日本有餐厅出现“限购”的现象,连麦当劳的薯条都不能保供,引起了日本民众对于日本粮食安全的恐慌,因此,日本政府出来“甩锅”了。
其次,“囤粮”这个词,很多时候都会和战争联系在一起。炒作中国大陆囤粮,有可能是日本政客在给台海局势“煽风点火”,炒作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