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麦玉米齐涨,看涨氛围难以抑制。
目前的玉米价格又有多家企业重返1.5元,山东主流价已经回升至1.43元/斤,而在今天中储粮举行的进口玉米拍卖中,其转基因玉米出现百分百成交。从最新消息来看,承担国家稳定粮价任务的中储粮本周五将再次投放进口玉米10万吨,进一步增加玉米投放数量。
但我们也要清楚地看到,对于年消费2.5亿吨左右的玉米市场,10万吨可谓是杯水车薪。
如果说玉米近阶段还有新粮上市在抑制市场行情的话,那么小麦目前有点走入死胡同的感觉,今天渭南好面缘普麦价格1.485元/斤,刷新产区小麦收购价格高点,延津克明一次补涨4.8分。
对很多小麦企业而言,目前需要和饲料抢粮了,不利的条件是,国储拍卖迟迟没有动静,冬播小麦前期雨水,现在又遭大范围降温。
2.中国粮食市场的几次关键点。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进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并逐渐放开大豆进口市场。从目前来看,大豆进口市场的开放,尽管有这样或那也的问题,但最大的作用是确保了国内养殖业饲料供应的充足,在大幅提高国内肉蛋奶供应的同时,并没有对主粮供应产生不利影响。
进入本世纪后,2003年开始陆续实施托市收购政策,从而确保了在我国经济发展,食品消费升级的过程中,小麦、稻谷等主粮生产的稳定增长。在这一时期,我国粮食产量持续增长,较好地解决了食品消费增加、人口增加所带来的需求压力。
2007年,随着当前全球生物能源的发展,以及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粮食价格上涨中,我国提出了工业发展“不与人争粮”的调控思路。随着这一调控思路的实施,我国粮食整体开始出现供大于求的格局,从小麦到稻谷及玉米,均出现了大量的国储库存,但同时,由于缺乏种植结构的调整,在谷物库存持续走高的同时,进口大豆增速明显。
2015年,伴随着小麦、玉米、稻谷出现大量超期保管的问题,粮食主管部门终于对当时的粮食管理措施做出调整。首先逐步取消菜籽、大豆、玉米等非核心主粮的临储收购,其后划定镰刀弯地区调减玉米种植,三是鼓励玉米深加工的快速发展。
这一阶段实现的效果是:玉米消费快速放大,2.5亿吨左右库存被快速消费后,玉米及其高粱、大麦替代品的进口高速增长。
至2021年,伴随着玉米供需格局的进一步趋紧,尽管市场数据显示,玉米年度缺口可能高达5000万吨左右,但有关方面依旧抛出“小麦锚定玉米”理论,随着小麦流入饲料市场,年产量仅为1.3亿吨的小麦市场供应出现紧张。
至10月下旬,在小麦玉米价格齐涨的背景下,部分政策性小麦销售开始限制饲料企业参与。
3.当下可实行的一些调控措施。
就短期调控来看,行政手段无疑是效果最快的,但从产业发展来看,有规划的调整才是最佳选择。
首先,由于自2004年以来小麦市场在托市效应下,形成了“6-9月为政策托市期,国有仓储企业入市采购,10月份之后市场粮源下降,国储拍卖补充市场粮源”的运行模式,无论何种考虑,当下的国储拍卖应该继续,避免引发社会性的囤粮行情。
其次,1.4亿吨的稻谷库存不能再继续吃国家财政补贴,应该及早出库流向市场,一方面补充市场需求,另一方面避免保管成饲料粮或工业粮——所以,无需考虑价格成本。
第三,调减国有粮食企业收购力度。国有企业天生局部资金优势,更为关键的是,在粮食系统内,国有企业以仓储为主,在当下条件下,任何补充库存的收购行为都会刺激市场的紧张局面。
第四,继续保持谷物低进口的态势,恢复镰刀弯玉米种植。1.4亿吨的稻谷和5000万吨的小麦是我们调控的资本,继续降低进口,可阶段性的降低国际资本对当前阶段的“中国需求”炒作热度,针对本轮价格上涨的主带动品种,应及时恢复镰刀弯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