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天,华北地区的玉米价格呈现上涨态势,目前山东地区的最高收购价即将达到3000元/吨,依照目前的态势,贸易商与企业之间的博弈属于贸易商先下一城!但是在昨日的进口玉米拍卖中,令人震惊的则是进口玉米拍卖底价暴降了百元,不少持粮贸易商和分析平台认为这是官方要打压玉米价格的一种信号,认为玉米价格即将迎来再次暴跌!并且在新粮上市之前基本没有上涨的可能性?真的是这样吗?通过仔细对比分析,我们有了一些看法:
1、进口玉米底价降低属于早有预谋的,毕竟前面十次的拍卖成交可谓是惨不忍睹,降低底价,有利于进口玉米的成交,同时也反映出,目前市场粮源供应偏紧的局面!
2、进口玉米拍卖降低底拍价的行为其实并没有大家想的那么严重,毕竟能有资格参拍的企业还是少数,其次就是进口玉米的拍卖粮源不多,每周十几万吨的成交量对于整个市场来说谈不上什么影响
3、就是进口玉米即使成交了;一时半会也不会快速地流入市场,毕竟出库期40天呢,更为关键的是,转基因进口玉米的最终流向肯定是饲料企业,对于深加工企业的影响基本上可以忽略
4、官方在降低拍卖底价的同时,也在东北的部分地区开始收购储备粮,不用管他是公开的还是在悄悄运作!一收一放也算是持平!
其实,如果从官方降低了进口玉米拍卖底价就认为官方是在打压国内玉米价格的话,确实很武断,咱不是决策者,也不可能了解官方本次操作的真实目的。
目前山东也好,华北也罢,市场余粮不足,而深加工企业的刚需又坚挺,而目前有粮的贸易商主体呢,心态又较为稳定, 毕竟被山东企业玩了一次又一次,谁没不长个记性不是!别说现在东北地区的粮源受疫情也好,成本控制也罢,不能入关,就算是能入关,人家也愿意往价格更高,运输更方便(火运)的南方输出,谁叫现在路运是一涨再涨呢!更别说人家东北地区的企业和储备库也不会真的冷眼看着玉米外流的,人家依旧是缺粮啊,前有天成涨至2750元/吨收粮,后有吉林乙醇跟涨40元,执行2550元/吨!别看两者之间价格相差较大,但是你看看两家企业的名字和主要用处就会有不一样的发现!更别说中储通辽甘旗卡直属库开收二等玉米,价格执行2730元/吨。在东北地区的粮源尚未解套之前,整个华北地区的玉米市场依旧处于供应偏紧状态,即使中储粮不断拍卖也没啥用,除非达到直接每周二百万吨以上的投放量!
目前的玉米市场 确实利好利空因素不断交织缠绕!但这并不能影响玉米价格整体维持上涨的态势,毕竟需求决定价格走向,而中储粮此时调整进口玉米拍卖价,要说没有限制玉米价格上涨过高的目的打死我都不信, 毕竟现在是全国疫情防控啊!物价的稳定才是第一位的不是!至于说深加工和养殖方面的亏损,这点真的没啥可说的,毕竟深加工亏损也只是人家自己说的,也没见终端产品涨价的时候他们的产品没涨,至于养殖户,目前主要亏损的就是生猪养殖,但是别忘了,去年大赚的时候就应该想到今年势必会供应过剩,亏损怨不得别人!
还是那句话:对于八月份的建议,我们希望持粮主体首先要确保自己的理性认知,虽说玉米依旧会有继续冲高的可能,但是高位震荡也会变成一种常态化的现象,所以选择出货时机就至关重要了,宁可从中高价位开始卖也不要在高点才出货,除非你的粮源少,能在短期内出完,否则分批分段出是最好的选择!
疫情下麦价“稍安勿躁” 看后市大涨“希望渺茫”
短期国内麦价或延续阶段性偏强运行态势,但上行空间有限。
疫情制约区域流通影响阶段供需格局
近期,国内部分区域相继出现疫情,一定程度上制约小麦市场流通,市场主体购销心理发生变化,影响流通市场阶段性供需格局。国内产销区储备小麦轮入价格重心上移,且成交率下降。
玉米价格阶段反弹饲企增加小麦采购
河南等地暴雨灾害发生后,市场主体担心玉米生产供给受到影响,近期国内玉米市场价格出现阶段性反弹,加工企业虽不断上调玉米市场价格,但部分贸易商挺价心态明显,玉米到货量仍处于低位,玉米与小麦之间的价差有所扩大。
近期疫情不仅导致高风险区生猪调出受到一定程度影响,饲料运输难度也有所增加,部分地区饲料加工企业上调饲料出厂价格。据统计,截至8月6日,全国瘦肉型猪出栏均价15.26元/公斤,较7月30日的15.46元/公斤下跌0.2元/公斤,跌幅1.29%。
8月6日,中央储备粮南通直属库计划销售11598吨2018年至2019年辽宁产玉米,起拍价2820元/吨,成交价2825~2895元/吨;同日,广东省储备粮管理总公司销售5463.262吨2018年产玉米,全部成交,底价2650元/吨(散装、仓库堆边交货),成交价2700~2730元/吨。
截至8月上旬,辽宁锦州港15%水分2020年玉米平舱价2650~2660元/吨,广东蛇口港15%水分玉米主流成交价2730~2760元/吨。截至8月6日,大连商品交易所玉米2109合约期价报收于2601元/吨,较7月23日的阶段性低点2502元/吨上涨99元/吨,涨幅3.96%。
用粮企业采购积极麦价上涨范围扩大
受国内部分区域疫情影响,居民加大米面采购力度,经销商备货积极性提高,面粉加工企业面粉走货好转,用粮主体小麦采购需求增加,促使国内麦价上涨范围扩大,区域间涨幅不一,鲁冀麦价领涨国内,不过产区新麦收购进度放缓。
自夏粮收购以来,因麦价持续高位运行,今年国内主产区未启动小麦托市收购,市场化收购氛围明显。相比之下,2020年主产区小麦托市收购因麦价高企,自8月上旬开始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据统计,2020年主产区小麦托市收购量615.1万吨,其中河南24.3万吨、安徽207.7万吨、湖北15.8万吨、江苏367.3万吨。
截至今年8月上旬,江苏徐州面粉加工企业一等白小麦进厂价2570元/吨,安徽亳州涡阳面粉加工企业普通小麦进厂价2530~2540元/吨,河南周口面粉加工企业普通小麦进厂价2556元/吨,山东济宁梁山面粉加工企业小麦进厂价2554元/吨,河北邯郸面粉加工企业一等白小麦进厂价2590元/吨。
终端需求难有改观麦价缺乏上涨基础
当前,国内麦市购销处于拉锯态势,持粮主体库存小麦成本以及国家临储小麦采购成本一定程度上支撑麦价底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持粮主体库存粮源市场销售计划。与此同时,终端需求难有明显改观,则制约用粮企业小麦市场采购力度,国内麦价整体处于下有支撑、上有阻力的震荡格局。
短期内随着下游市场需求逐步好转,加之库存粮源持续消化,用粮企业阶段性补库将一定程度上提振国内麦市购销“量价”,预计品质间新麦市场购销格局仍将延续分化态势。
考虑到国内主产区小麦产量同比增加、托市收购未启动等因素,流通市场小麦供给总量较为充足,麦价不具备明显上行的供需基础和政策支持。建议持粮主体把握库存小麦阶段性市场销售机会,合理安排小麦销售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