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价格:没有一蹶不振,只有蓄势待发!

   2021-04-12 5430
核心提示:鸭子网资讯 这几天的文章中我们一直在和大家讨论关于这次玉米回调是否具备持续性的问题,虽然从农民,企业,(养殖除外)贸易商都希望玉米涨价,但是希望归希望,市场不会按我们祈祷的方向发展。玉米注定要进入一个震荡的阶段。几天前山东加工企业的大涨如我们预期一样,成功拉升玉米淀粉价格,但是淀粉库存依然较大,目前
鸭子网资讯  这几天的文章中我们一直在和大家讨论关于这次玉米回调是否具备持续性的问题,虽然从农民,企业,(养殖除外)贸易商都希望玉米涨价,但是希望归希望,市场不会按我们“祈祷”的方向发展。玉米注定要进入一个震荡的阶段。
 
几天前山东加工企业的“大涨”如我们预期一样,成功拉升玉米淀粉价格,但是淀粉库存依然较大,目前来看上涨动力不足。这也是企业后续收购原料的压力。
之前我们很少在文章中谈及一些数据,是因为大家都掌握这些供需的数据,而且各种官网,媒体,调研机构的数据也不统一,给人眼花缭乱,不知道到底该相信谁的了。
在分析玉米市场走势时,数据是最基础的逻辑,但是不能作为唯一的参考。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时刻不能忽视政策对粮食市场的监管与调控。
政策的威力从去年临储拍卖到今年这次玉米深跌,大家都已经领教过了。对于政策不可不信,不可坚信。这个时候再看一些供需数据意义不是很大,起码现阶段没有支撑涨价的意义。
至于很多朋友议论的4月15日实行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有人解读为针对贸易商,但是通篇下来还真没有看出那一条,那一款是打压贸易商。《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更侧重的是对粮食安全的监管。
修订后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全文共六个章节,包含粮食经营、宏观调控、监督检查、法律责任等。
通篇内容强调了粮食管理的重要性。说明粮食在社会文明和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依然是人类生存的根本,只有根本问题稳定了,社会才能继续向前进步。
我们只有知道粮食稳定的重要性,才能领会国家政策的导向。
就目前政策来看不允许玉米“大涨”,起码春节前的涨势很难出现。(不排除在突发事件刺激支撑下,玉米再次出现大涨,因为一直压抑的涨势随时伺机而动)
就小麦,稻谷替代这部分来说,都是一个不定量,随时可以变化。这就要看主角玉米的表现了。而且现在春耕还没有开始,一些媒体就宣传玉米面价增加多少,秋后产量增加多少,都是障眼法。对于粮食这种大周期循环的农作物,只要没颗粒归仓就没有准确产量。
 
“2021年1季度前后,随着经济复苏的顶部区间正在到来,通胀预期抬头,货币政策回归正常化,信用政策结构性收紧,我们正在迎来广义流动性的周期性拐点。
经济周期是有自身运行规律的。2020年3月-2020年底,是典型的经济复苏黄金阶段,经济持续恢复,通胀在低位,货币金融环境整体宽松,股市好于债市好于商品。
2020年底以来,由于供需缺口、全球复苏共振、全球低利率等,原油、铜、铁矿石等价格上涨,通胀预期开始抬头。2021年1季度之后经济正在告别经济复苏、通胀偏低、货币宽松的舒适区间,迎来经济边际放缓(可能韧性较强)、通胀预期抬头(可能幅度不高)、货币政策正常化、信用政策结构性收紧的周期阶段,属于经济周期的复苏到过热和滞涨的过渡期,广义流动性拐点正在到来。”(引号部分节选自经济学家任泽平先生的经济论文原文)
 
以前就有朋友留言说,你不要动不动就拿经济和期货说事,显得你有学问一样,我们就知道玉米缺了就得涨价,你就说缺不缺吧!
即便现在我们都得承认玉米缺这个事实,不缺为什么替代,加大进口,放开自贸。
但是,时代不同了,我们的贸易商朋友不能只关注现货的供需了,影响玉米价格的因素太多,我们视而不见只能使自己被动。
在3月玉米价格连连下跌时,我们的主题思想就是鼓励,看涨,因为那时候大家的情绪确实处于低谷,而且低迷的情绪只能加速玉米深跌的时间和幅度,除了鼓励情绪回归没有更多可以实际解决的办法。
现在大家情绪已经稳定甚至再次高涨,我们还是要预警一下风险。春节前玉米现货价格高涨时期货也在攀高,3月现货下跌时,期货也在反复寻底,这是巧合吗?我们不讨论不等于这个事实不存在。掩耳盗铃地忽略经济大环境,对于玉米的大涨急跌就会迷惑,怎么需求一下就弱下去了那?我们讨论了半年之久,反复调研的结论怎么就一下子给推翻了那?
生猪周期应该还没有走完,产能应该还在恢复当中,对饲料的采购应该是只增无减(按照春节前平衡表计算,小麦替代计算进去,饲料采购也不会出现现在的局面)
我们忽略了整个经济的大环境而纠结一些小细节,这会影响整体的判断。
 
迄今为止,我们依然看涨玉米,只是就目前的各种制约价格的因素调低了预期,可是市场是向前动态发展,而其他因素也不是一成不变,就拿小麦说,新季小麦的产量和中储粮的收购就是一个未知数,目前看利好概率大于利空,但是利好的力度有多大,还是要到5月下旬见分晓,也许那时就是玉米价格的分水岭了。
玉米市场经过这一轮的深跌后,已经重新洗牌,参与主体更加理性,对于再次的震荡没有过多的反应。
韬光养晦,蓄势待发。
 
 
反对 0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付费方式  |  联系方式  |  会员服务  |  会员管理制度  |  隐私政策  |  会员释疑问答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