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协议达成,明年猪价有望冲高回落

   2019-12-16 芝华数据2570
核心提示:一、中美贸易协议达成近日,中美双方同时宣布,双方已达成第一阶段贸易协议。新一轮关税将不会再加增,之前加增的关税也将部分取消。同时,中方承诺扩大市场开放,增加美国农产品进口,尤其是提到了大豆和猪肉的进口。我们预计未来猪肉进口量将会大幅增加。此外,国内的生猪产能也出现恢复的势头。如果新的贸易协议真正落实

一、中美贸易协议达成

近日,中美双方同时宣布,双方已达成第一阶段贸易协议。新一轮关税将不会再加增,之前加增的关税也将部分取消。同时,中方承诺扩大市场开放,增加美国农产品进口,尤其是提到了大豆和猪肉的进口。我们预计未来猪肉进口量将会大幅增加。此外,国内的生猪产能也出现恢复的势头。如果新的贸易协议真正落实,进口增加及国内产能恢复,将对目前基于动物蛋白供应严重短缺所形成的市场格局带来变数。

二、中国猪肉进口

一直以来,中国猪肉进口量较少,占国内产量比例很小,仅仅在国内供应不足,价格上涨时,增加进口量,略微弥补国内供应。

近10多年来,猪肉进口量呈增长趋势。在国内供应减少,价格上涨的情况下,都会出现进口量增加;而在国内供应恢复后,进口量也有回落。2010年之前中国猪肉进口量占国内产量的比例不到1%,2011年之后进口量开始大幅上升,达到100万吨左右,占比在1-3%。2016年,因蓝耳病国内供应减少时,全年的猪肉进口量大幅增长,达到162万吨,为2000年以来的最高进口水平,占比达到3%。2017年和2018年国内供应恢复时,进口量减少。

从进口源看,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猪肉出口国,成本较低,出口竞争力较强。美国曾是中国最主要的猪肉进口来源国之一。新贸易协议如果执行,2020年中国猪肉进口将再次大幅增长。

目前全球可供出口的猪肉来源主要集中在欧盟、美国、加拿大和巴西等国。其中,美国年产量1100万吨,出口量约为280万吨,占全球可出口总量的30%。不过在瘦肉精的使用上,中国是不允许使用莱克多巴胺,而美国允许使用,约80%的生猪养殖使用了莱克多巴胺。

近20多年来,中国从美国进口猪肉最多的年份是2011年,进口量达到25万吨,占总进口量的54%。2011年之前中国猪肉进口量(2008年国内供应短缺,进口量增加)相对较少,不到10万吨,且呈现“一美独大”的趋势,从美国进口猪肉的比例集中在40-50%之间;但2011年以后,从美国进口量逐渐减少,2013-2017年三年中国从美国进口猪肉的比例维持在13%左右; 2018年因中美关系中国从美国的猪肉进口量下降至8.6万吨,占比7.2%。

2019年虽然中美贸易摩擦不断,打打停停,但两国价差较大,美国猪肉供应充足,中国从美国的进口量逐渐增加。单月进口量从1月的0.5万吨上升至2.5万吨左右,已经恢复至近3年的最高水平,但还未达到2016年的单月最高进口量3.5万吨。2019年1-10月中国从美国进口猪肉16.5万吨,同比增加1倍,占中国猪肉进口总量的近11%。预计全年中国从美国的猪肉进口量在20-25万吨之间。

考虑到美国不含瘦肉精的猪肉产量及出口量都不到300万吨,以及要维持传统贸易伙伴供应的稳定,且中国从美国进口猪肉单月最高进口量为3.5万吨。预计2020年中国从美国的进口量最多增长100%,不超过50万吨。

加拿大是我国重要的猪肉及猪杂碎的进口来源国之一。总体来看,近些年中国从加拿大的猪肉进口呈现增加趋势。2014-2015年中国从加拿大进口猪肉的量6-7万吨,进口比例在7-9%。近3年中国从加拿大的猪肉进口量增加至16-18万吨,占中国猪肉进口总量的比例提高至13%左右。2019年6月以后因暂停签发对华出口肉类证书的影响,10月中国从加拿大的猪肉进口量几乎将为零。2019年1-10中国从加拿大进口猪肉17.2万吨左右,同比增加11.5%左右。10月中国恢复从加拿大进口。考虑历史单月最大进口量及今年的实际进口情况,预计2020年中国从加拿大猪肉进口量增长不超过100%,即40万吨。

中国从欧盟和巴西的进口量也将继续增加。2019年1-10月中国从欧盟进口猪肉93万吨,同比增加48%。预计2019年全年中国从欧盟进口猪肉110-120万吨。由于欧盟已有大量猪肉出口中国,继续增长的空间相对有限。预计2020年再增加30-50%,达到150万吨左右。2019年1-10月中国从巴西的猪肉进口量为16.8万吨,同比增加37.2%;预计全年进口量约20万吨。2020年再增加50%的增幅,达到30万吨。

因此预计2020年中国最大进口量约300万吨,增加100万吨。

此外,中国猪肉进口量的多少,还受到以下两大关键因素的影响:

一是:中国与国际猪价的价差,只有巨大的价差利益,市场才会有增加进口的动力。归根到底,还是要看2020年国内产能的恢复情况、消费需求变动情况和猪价涨幅情况。

二是:猪粮安天下,猪肉在中国市场的重要地位,中国政府会将整个猪肉市场的权利掌握在自己手中。9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就提出,明确猪肉自给率的目标保持在95%左右,解决中国老百姓吃肉的问题,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基本自给的方针。如果国内猪肉消费量,95%自给率,猪肉进口量将会控制在250万吨以内;如果国内消费量降至4000万吨,进口量将被限制在200万吨。

三、国内生猪恢复生产

从国家恢复生猪生产的政策来看,土地、环保的政策限制越来越小,几乎没有土地的限制。在最新公布的政策中,超过96%的生猪养殖项目(年出产量5000头以下的生猪养殖项目)在线填写环境影响登记表备案,无需办理环评审批。对年出栏量达到500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项目,探索开展环评告知承诺制改革试点,建设项目在开工建设前,将签署的告知承诺书及环境影响报告书等要件报送环评审批部门,环评审批部门可不经评估、审查,直接做出审批决定。最关键的还是要看,市场有没有高额的利润诱惑,及国家的政策和资金扶持等有没有托底,养殖户才能冒险去投资。

从时间上看,猪周期叠加非洲猪瘟的影响,从2017年年底,能繁母猪存栏量环比开始下降,2018年下半年非洲猪瘟在北方发生时,能繁母猪存栏环比降幅扩大,2019年8、9月份全国大部分省份经历非洲猪瘟后,能繁母猪存栏量降幅进一步扩大。按照能繁母猪到商品猪出栏10个月周期,2019年能繁母猪降幅扩大,意味着2020年的3月一直到2020年的第三季度,生猪市场供应量都是非常紧缺的。11月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在大部分省份出现止跌回升的态势,意味着2020年的8月份以后,生猪出栏才有略微增加的趋势。

从数量和规模上看,在恢复生产的过程中,龙头企业发挥着引领和带头作用,生猪养殖企业集团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而中小养殖户因资金、防控技术、管理等方面,恢复生产更谨慎一些。养殖集团因资金、人力和技术等优势,以及想抓住这一机会占领市场,扩大市场份额的动力,复产相对比较积极。2018年TOP20的生猪养殖集团,占全国生猪出栏量的10%左右。2020年生猪养殖集团的出栏比例可能提高至15-20%。2020年生猪养殖集团能繁母猪存栏量按照月2-5%的环比增幅,其他个体专业养殖户按照1%-2%的月均恢复速度,2020年底,能繁母猪存栏量有望恢复至2019年初的水平,相当于2018年初产能的88%。产量的恢复差不多还有再往后延半年至一年。

因此,整体来看,2020年中国生猪市场供应依然较为紧张。乐观估计,2020年第四季度供应量将逐渐增加,2021年底有望恢复至接近疫情前的水平。 

四.国内猪肉消费需求

再从消费的角度看,目前影响消费的因素中,最主要的是价格。出于安全的考虑而主动减少的消费,在疫情爆发初期影响更大,而随着时间推移,其心理影响逐渐衰退。更大的影响在于高价格对消费的抑制。

为了能更明确价格对消费的影响,我们使用弹性分析方法进行量化分析。使用过去4年(2015年11月-2019年10月)农业部白条肉批发交易量和猪肉批发价格数据为样本。猪肉相比生猪更能代表消费,且此段样本包含完整涨跌周期。因猪肉消费有明显的季节性,淡旺季会对供需产生干扰。为此,剔除季节性因素。此外,我们不认为弹性是一个稳定的固定值,在上涨和下跌过程中,弹性会不同。分别用剔除季节性因素后的下跌期(2018年4月-2019年10月)和上涨期(2016年5月-2018年3月)计算弹性系数分别为: -0.75(下跌期)和-0.47(上涨期)。弹性系数在-1和0之间,表明猪肉缺乏弹性,即猪肉价格变化1%时,消费量会相反变化不到1%。而上涨期的弹性更靠近0,则是表明价格上涨时需求刚性更强;即猪肉价格上涨1%时,需求仅减少0.47%;而在价格下跌时,需求则会更快的恢复。

因此,如果明年我国猪肉进口能够实现大幅增加,从而缓解国内猪肉的供应缺口,那么明年的猪肉价格将有望较快回落。由于生产备货及进口运输都需要时间,就算贸易协议能在近期达成,进口猪肉真正供应国内市场仍会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我们预计明年三、四季度会有更明显的表现。特别是四季度国内供应也开始恢复时,猪肉价格高位下行的压力会更大。同时也应该看到,进口增长无法根本性解决国内供应短缺的问题,因此回落后的价格也仍会处在较高位置。非洲猪瘟的影响不会在明年就完全消除。


 
反对 0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付费方式  |  联系方式  |  会员服务  |  会员管理制度  |  隐私政策  |  会员释疑问答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