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那辆蓝色小车又来了!”近日在江苏苏州城区,一辆没有驾驶舱的物流车正灵活穿梭于街巷,引得路人频频驻足。这个基于智能科技的无人驾驶物流车,凭借14个摄像头和4个固态雷达,可以满载800公斤货物自动驾驶180公里。
自动驾驶、无人配送车属于技术密集型领域,这一领域的创业企业在每个产品研发阶段都需要较大的研发资金投入,但变现周期较慢,是获得金融信贷支持的难点。
“按照银行的传统模式,授信主要看企业的经营情况、财务表现等,但不少科技型创业企业在前期属于轻资产企业,不符合以前的授信条件。”上述无人配送车企业财务负责人表示,当地金融机构得知企业情况后,采用科技创新等级评价体系对企业进行了评定。
据介绍,科技型企业往往具有轻资产、重智力、高成长、专业性强的共性。针对这一特点,金融机构通过构建科技金融全要素数字化赋能体系,创新“技术流”“投资流”等科技创新评价工具,实现“不看砖头看专利”,破解“看不清、看不懂”难题。
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末,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已超过3.3万亿元,同比增长24%,连续3年增速超过20%;全国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已经超过了6.3万亿元,同比增长15.1%,远超贷款的平均增速。
在一系列科技创新评价工具背后,我国正加快破解金融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之路的难点堵点,催动更多发展跃升。
特别是科技部会同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等部门在近日联合印发的《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 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以下简称《政策举措》),就统筹推进创业投资、银行信贷、资本市场、科技保险、债券发行等政策工具支持科技创新作出明确部署,旨在为科技创新提供全生命周期、全链条的金融服务,推动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格局。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局局长朱鹤新在近日国新办举行的专场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对点多面广的广大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创新积分制”,并优化创新积分评价办法,帮助金融机构准确识别和挖掘更多科技含量的企业,让金融活水流入到科技型中小企业当中去。
“金融活水”不仅来自信贷资金,资本市场也是重要“源泉”。为发挥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独特功能和关键枢纽作用,中国证监会首席风险官、发行监管司司长严伯进表示,在持续优化科技企业境内上市的环境方面,实施更加灵活精准的新股发行逆周期调节机制,把握好新股发行的节奏和规模,健全投资与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持续深化科创板、创业板发行上市制度改革,进一步增强制度的包容性、适应性。继续发挥好创新试点相关制度的功能,支持优质的红筹科技企业回归境内上市。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表示,科技金融不仅是单方面的金融支持科技,而应与产业一起,实现彼此之间更加深层的、内生的互动融合。他认为,应积极围绕创新企业集群、创新产业链来探索金融支持模式。创新企业集群实现了科技资源的规模经济效应,创新产业链则体现了各类企业的创新能力与定位互补关系,其相应的共性金融需求非常突出。应探索完善符合二者需求特点的、标准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科技金融产品与服务,推动多方合作的产业链金融创新。在促进科技创新研发链、产业链、市场链“三链协同”的基础上,着力实现科技创新链、成果转化链、金融资本链的协同。
也有业内人士表示,在建立科技金融的政策框架体系的同时,也要构建科技金融发展的“四梁八柱”,以科技创新需求侧为牵引,实现存量政策的迭代升级和增量政策的创新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