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1万多只鸭子的鸭场十分壮观。东西两个鸭棚的前面各分着一半的鸭子,有的在水塘里嬉戏,有的在空地上扑打着翅膀,还有的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白茫茫的一片。在旁边一个简陋的房子里,记者看到了一个个筐子,里面盛放着一只只新鲜的鸭蛋,这些都是早上刚从鸭棚里捡出来,准备销售出去的。
50多岁的杨作新是浙江人,养鸭已经有30多年了。他告诉记者,十几岁的时候他就给养鸭人打工、学技术,随后自己开始养鸭,走上了致富道路。“我在上海养了15年鸭子,在太仓养了8年。”杨作新说,去年,自己在太仓的鸭场在修路的规划内,所以只能搬迁到别的地方去。听说海门王浩镇河岸村正好有一个鸭场转让,他就到了这里。“我一来这里,觉得这里环境挺好的,原来的鸭场是因为没好好经营,所以做不下去了,我就买下来继续做。”杨作新盘下了河岸村800平方米的鸭场。
“刚开始只有一个鸭棚,只能养5000多只,养鸭子养得少容易亏。”杨作新告诉记者,他以前养鸭的规模都在几万只,刚盘下的鸭场他觉得不够,赶紧投入资金又建了一个鸭棚,目前占地6亩,鸭棚面积在2000平方米左右。“我的鸭子都是从江西那边运过来的,小鸭子都要50块钱一只呢!”记者了解到,杨作新投入了七八十万元建成了现在的鸭场,买了1万多只鸭子,其中有1000多只是种鸭,还有的都是蛋鸭。“鸭子一般生长期都是一年到两年,今年冬天这批鸭子不生蛋就可以出售了,然后再买一批新的小鸭子进场。”
杨作新告诉记者,养鸭很辛苦,他和妻子吃住都在鸭场,每天三四点就要起床捡鸭蛋、喂食。“一边捡鸭蛋,一边就喂食了,捡完鸭蛋,喂食也就喂好了,这样节省时间。”杨作新每天要给鸭子喂两次食,捡二十几筐鸭蛋,上午做完这些事情需要四五个小时。“天气好的时候把鸭子都赶下水,下雨天再赶上来。海门这边冬天比较冷,鸭子下午就要早点进棚,怕它们冻坏了。”杨作新告诉记者,对待鸭子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冷暖饥饿都要关心好,这样才能养出健康的鸭子。
杨作新细心呵护,他养的鸭子从来没有出现大问题,销量也很好。“一般都是卖到上海、太仓那边的超市、市场,我们合作很多年了,都是定点的。”杨作新告诉记者,1万多只鸭子一年能赚十几万元,虽然市场有时候会有波动,但是养鸭相对其他养殖业来说还是比较稳定的。